政事堂在拟订讲武堂章程之后,便很快的下了诏令。
整个国朝就开始动起来了。
不止是武将,因为各方都想方设法的往讲武堂塞人,就连文臣也动起来了。
几乎成了国朝最大的一次人事变动。
赵曦在政事堂拟订的人事变动中,看到了许多自己在后世熟悉的人名。
狄青也回来了。
“官家…~”
狄青有点情绪激动,刚开口就语塞了。
“汉臣,我知道你醉心于军伍。但就国朝如今之境况,虽然转向了战略进攻,但仍达不到攻伐西夏及收复燕云十六州的程度。”
“同样,由于国朝军力的提升,近些年,不管是西夏还是北辽,骚扰边境也会越来越少。所以,我认为你如其在秦州闲着,不如为国朝培养些后继之人。”
“因为你早年致仕,封赏几乎到了武将的顶峰,我也没法再封赏你了,至于异姓王,除了开朝,再没有过,我也不想封异姓王。”
“筹建讲武堂,并将你放在武院长的职位上,我的心你能懂!”
跟狄青这样的人,赵曦不会去藏着掖着,都是直白的说。
“臣明白。谢陛下恩重。”
或许会有人认为官家对狄青是鸟尽弓藏,可狄青是清楚官家抱负的,也懂得官家这样做的目的。
国朝的军力,不是靠一将一帅来体现的。
早年官家曾与他谈论过。一个狄青,就是三头六臂,也挡不住几十上百万的辽夏骑兵,唯有满国朝都是狄青,都是种家折家将,才能平灭西夏收复燕云。
国朝抑武扬文的国策,狄青当时听了也只是听了。
这次回朝,看到讲武堂的筹建,狄青知道,官家又往前推进了一步。
都挺好,从政事堂的章程,到讲武堂文武合建,一切都有条不紊的进行着。
赵曦也算是有了少许轻松的时间。
这次南征,又一次痛揍了安南,也彻底稳固了粮食交易的本源。
大理就更别说了,除了段思廉这个大理王,其他的跟国朝的州府没两样,还为朝廷解决了一点点冗官的负担。
税入在逐年递增,轨道在继续延伸,地方乡绅凑热闹,轨道几乎链接了国朝的所有州府和上县。
真有了一副国泰民安的景象。
赵曦也知道,这绝不是真实的国朝。
赵曦能看到的,只是臣工们看到并想告诉他的。真实的黎民生态,赵曦没法看到。
自来到这个时代,就没真正接触过底层,所谓接触民间,也最多是汴梁。
即便是到后世,已经发展到一定程度了,底层依然是大众,更何况如今呢?
为时尚早?赵曦却不得不想了。
在这档口,本来富弼配合的挺好,却因为母亲病逝,需要丁忧了。
说真的,现在政事堂这帮相公,唯有富弼是最适合做宰相的。
识大体,明事理,懂进退,性格圆润,德性高尚。
“富相……富相可能夺情?”
尽孝不再时长,赵曦不认为丁忧就是孝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