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子妃养成手册 第3节(2 / 2)

那宝蓝色胖子结结巴巴地说:“是,是的。在下李,李钦文,见过宁,宁小姐……”

宁竹衣愈发讪讪。她打量着李贺辰,小声嘀咕道:“你小时候也不爱这样打扮。当真是认不出来了。”

小时候的李贺辰,真是要多土有多土。倒也不是说豫王妃给孩子挑衣服的眼光不好,而是幼时的他喜欢钻泥地,爬树枝,稍有不慎,便把自己弄成泥猴子,还是个胖猴子,整个人就如同刚从农田里钻出来似的。

谁能知道那个胖泥猴子,如今会蜕变成这样呢?

听宁竹衣这么说,李贺辰露出了轻蔑之色,也不知道是在轻蔑过去的自己,还是轻蔑竟然认不出他的宁竹衣。“我现在的打扮怎么了?不比从前更衬我?”说着,他又“啪”得合拢扇子,拿扇尖儿指了指衣领,说,“这衣服是越锦所裁,一匹五百两银,宫里都没有几匹呢。”

宁竹衣倒吸一口气:“这么厉害?”她家也不是什么大富大贵之家,父亲成天开门接济百姓,她实在是没听说过什么一匹五百两银子的布料。

见宁竹衣这般反应,李贺辰得意一笑,说:“衣衣,我和过去,当真不一样了吧?”

宁竹衣梦游似地点了点头:“是不一样了……”

豫王妃笑说:“好了,衣衣要在咱们这儿住上许久呢,日后还有的是时间闲聊。笼月,先带宁小姐去院子里安顿熟悉一下吧。”

宁竹衣回了神,忙冲豫王妃道谢。没一会儿,几个人便前前后后地出了春熙堂。宁竹衣慢吞吞走在李贺辰后边,止不住地拿眼光打量他。

李贺辰身姿高挑,从后头看,真是好一番矜贵潇洒,光是背影就足够令闺中女子心动。只不过……

这肩宽,这身长,这走路的姿势,怎么与她今日在京城外头遇到的那位“一剑破天”,有着隐约的相似感?

宁竹衣皱起了眉。

而李贺辰察觉了她的打量,扇着扇子回了头,风流一笑,说:“怎么,看呆了?”

“不是,我只是觉得,你看起来有些眼熟……”宁竹衣喃喃道。

李贺辰的背影一僵。

下一刻,他忽然驼了背,含了胸,敞开外八字,和个饭后溜达的老头似的,小碎步往前走去,姿势诡异而滑稽。

“我看着眼熟?你怕是想多了!”抛下这句话,李贺辰就以这副滑稽的姿态迅速离去了。

宁竹衣看着他的背影,越发觉得不对劲了。

李贺辰,他有鬼!

*

豫王妃为宁竹衣安排的居所,叫做红露居,院中栽了许多桃树。如今才过二月,枝上的桃刚生出花苞,一片小小细细的红,煞是可爱。

但一进红露居的厅室里,就看到一片豫王妃最喜欢的金光四照。那插屏的螺钿缝里有金箔就算了,正中的茶几上竟然摆着好大一个金茶碗,浑圆,实在,叫人过目难忘。

宁竹衣盯着那金灿灿的大茶碗,只觉得眼睛疲累,又不好意思说。

寄人篱下,哪敢挑剔!豫王妃盛情至此,她只需感激便是。

“小姐,您看这屋子,多漂亮呀,可见王妃娘娘对您上心得很,”山楂打量着宽敞的屋子,又暧昧地冲她挤眉弄眼,“依照奴婢瞧,豫王府的大公子,对您也在意得很。”

闻言,宁竹衣愣住。

大公子?

“你说李慕之?”

“是呀!您瞧,您名里带个竹,大公子就穿了绣竹子的衣裳,还送了您竹叶搭木香花的玉簪子,这般仔细,可真是少见……”山楂对李慕之赞不绝口。

宁竹衣却是打了个寒战,连连摆手:“消受不起!消受不起!”

《扶摇弃妃》男主角的另眼相待,那可不是什么好东西啊!

两人正说着,外头来了个丫鬟,声音清凌凌地喊道:“宁小姐在么?我奉世子爷的命,来给您送东西。”

宁竹衣探头一瞧,却见那是个十三四岁的小丫头,怀里抱着好大一匹布料。这布料乍一看是月白色的,但仔细一瞧,却如鱼鳞似的散发着闪闪虹光,如梦似幻,被仔细地卷了金绳子,放在羊毛的裹布里,一看就价值不菲。

“这是什么?”宁竹衣微奇。

“这是越锦,”小丫头笑答,“世子爷说了,这越锦太多,他又穿腻了,屋子里头放不下,便拿来塞给您。宁小姐要是不喜欢,可以丢到湖里头去。”

宁竹衣:……?

越锦?

等等,这不是李贺辰所说的“五百两一匹”“宫里都没多少匹”的宝贝布料吗?这么稀罕的布料,怎么就“太多”“穿腻”“屋里头放不下”了?

宁竹衣狐疑地问:“你确定世子他是屋里头放不下了?”

小丫鬟犯难道:“这一点,奴婢也不清楚呢。世子的屋子大得很,不像是放不下的样子。”

“那你确定,是世子穿腻了,拿这越锦来赏人了?”

“这个,奴婢也不知道呀!世子平常好像很喜欢这越锦呢,只有老王爷寿辰那会儿舍得拿出来穿呢,”小丫鬟不解地说,“不过,世子说了,这布料就给您了,您不要,就丢到湖里头去。”

宁竹衣闻言,表情复杂地说:“我知道了,你就把越锦留下吧。”

哪里能真的丢到湖里去!那也太浪费了。

“喏。”小丫鬟放下了那卷珍贵的越锦,高高兴兴地离开了。

这匹越锦,合着其他几个人的礼物,一道摆放在桌子上。宁竹衣瞧着这些堆叠的礼物,还有奢侈华美的屋子,却怎么也高兴不起来。

依照《扶摇弃妃》的故事,李慕之一直没有放弃对权势的渴望。他从王府庶子起家,一路向上攀爬,最终成为了摄政王。而李贺辰,则是他最大的对手,后来的豫王。二人在朝野之争上高下难分,但最终,二人化敌为友,重温兄弟情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