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回应(1 / 2)

绍宋 榴弹怕水 4387 字 15天前

诚如仁保忠所言,有些事情虽然看起来繁琐,而且往往是一拥而上,但身为一个官家却没必要事事操心,他只需要在意自己这个层面需要在意的要点便可。

实际上,不光是仁保忠,接下来无论是主管御营中枢杂务的王彦,还是兵部的刘子羽,都通过枢密院给赵官家做出了相应的总结,并给出了自己的建议。

而稍过几日,临近三月下旬的时候赵玖也等到了几名帅臣和主管大将的反馈。

但说实话,这些人固然在赵玖直白的询问下给了答案,但给出的答复水平却显得有些参差不齐,立场拿捏也都有些一言难尽。

首先,从札子内容水平上来说,吴玠、岳飞二人无疑是最高的,他们很清楚赵官家的意图在哪里,也都给出了有理有据的说法,而且答案跟赵玖及其近臣小圈子里预先得到的答案基本上差不多。

说是基本上,乃是因为岳飞明确表示,希望适当增加一些御营水军以保障东线的进退自如。而吴玠则直接建议,如果御营大军扩充实在是困难的话,可以适当以低成本在关西维持一些厢军,也就是后备兵……并且,他对临时大规模征伐党项士兵这一被赵官家告知的潜在方案,明确表示了一定的疑虑。

说白了,岳飞虽然是提出从河东进军战略的人,但本身作为河北人,带领的士兵也多是河北流亡过来的人,肯定还是希望能直接从河北平原上打开局面的,有此一提倒也算人之常情。

相对来说,吴玠的私货就比较重了。

在关西起后备军,能用什么人?还不是当日改编压缩成御营后军时被汰换下来的那些西军!

至于西军上下对党项人敌视,也是素来就有的,但西夏都亡了,而且关键在于这个时候朝廷问你问题,本身不就是因为没有钱,只能选择性的扩军吗?所以,到底是在关西大起西军旧部编制后备军便宜,还是直接用类似于血税的方式,到时候一次性征调一大批党项人便宜?

甚至更进一步,要知道,宁夏路、陕西路重新整合后是引发了一系列的汉-蕃对立问题的,这个时候你吴玠扯这些,未免过于擅长团结同僚了吧?

有私货太满的,自然有立场最正的。

李彦仙和张荣这俩人就很妥当,前者只是强调了一遍要将主攻方向定在河东的必要性,后者干脆啥也没提,只是打了包票,说河上肯定无碍。

而韩世忠、张俊两个资历最老的帅臣,则明显有些敷衍。

张伯英自然不必多言,都实际撤职了,心思也都在久久未归的船队上。韩良臣那里,赵玖也大约能猜到这厮在想什么,但只要这厮不耽误事,赵官家也懒得分心去说罢了。

至于王德、郦琼,以及新上任的御营都统王彦,包括兵部尚书刘子羽,甚至枢相张浚、陈规,却在最终答案上稍有偏差之余,然后不约而同的提出了一个共同建议——他们主张,扩军应该从御营中军开始,甚至有人认为应该把目前能扩军的员额全部给王德和郦琼,以确保东京直属部队能与京东方向、关西方向形成平衡。

这就是典型的立场问题了,虽然没有吴玠那么明显,却实质上捣鼓出了不妥当的建议。

实际上,赵官家要收兵权,也不是这个时候啊?

这倒不是说越是集权,越难释放力量啥的,而是说这种以个别大将为中心的军团制度,是历史遗留问题,是靖康大崩溃下自然而然形成的军事特质,是一种既定的现实,而改变既定局面,注定会引发动乱。

甚至直说好了,北伐是赌上国运的大战,成功了不说,一旦失败,很可能需要再过十年二十年才能鼓起勇气、聚集起力量,这种情况下他赵官家别说收兵权了,再来一次斤沟镇他都能忍!

回到眼前,朝廷虽然汇集了各方面的意见,但这件事情毕竟牵扯极大,所以从三月中旬到下旬,枢密院几次调整了方案,虽然渐渐稳定了下来,但说实话,所有人,包括赵官家也都一直觉得某些地方还是不够尽如人意了。

当然了,大家心里都明白,财政有限,肯定有不如意的地方,所以估计再调整调整,四月初一大朝后,这事就能彻底定下来。

然而就在朝廷渐渐拿定了扩军方案的这个三月下旬,由于这个时代令人着实无奈的交通条件,一件极具讽刺意义的事情发生了——朝廷收到了来自东南的前公相李纲李伯纪言辞激烈的奏疏。

不用看内容只算算时间就知道,这封奏疏明显是针对朝廷施行激进北伐主张而来的,而各个部门看了内容的经手之人却多是倒吸一口冷气,然后立即也能知道,这位李纲李相公明显是因为自己三弟李经无端被撵出朝堂的事情而上了头。

“臣请辞……”

“请个屁!”

延福宫西侧,武学正堂院中,贵如油的牛毛春雨之下,枢相张浚刚刚拱着手艰难说出三个字,就被背身立在那里看奏疏的赵官家给头也不回的喝止了。

非只如此,这位官家手中的奏疏也随着这句话被直接扔到了已经湿漉漉的地面上。

很显然,赵官家生气了。

而见到这番情形,因为北伐推演而聚集在此的文武官员,近臣内侍,包括武学这里的班直甲士学员,几乎人人骇然噤声。

便是几位匆匆过来的宰执,也都面色严肃。

前面那些人,多少是因为赵官家的暴怒而被吓到了,至于看过奏疏的宰执嘛,倒不是他们无胆,而是这一次李纲李伯纪这厮实在是太过分了,他的这封奏疏几乎称得上是撕破脸。

一个和平退位且政治影响力尚未消失的公相,对一个在位宰执公开撕破脸,其政治后果不言而喻……毕竟嘛,按照规矩,如果一个御史公开弹劾一个宰执,宰执就要例行请辞的,然后将去留决定权交给官家……这是朝廷制度钳制宰执的一个重要手段。

而李纲虽然不是御史,可他的弹劾,政治威力怕是比御史还要大!

说白了,这封奏疏,寻常人担不起,宰执都未必担得起,只能赵官家来担。

而说具体一点,在这封走公开渠道送达的奏疏里,李伯纪直接弹劾张德远是幸进小人,是误国之徒,而且还是个‘勾连群小’、‘驱除忠直’,尝试控制御史台的不轨结党之辈!

面对着这种直接了当的攻击,暂不说其他,当事人张浚是必须要做出迅速而直接的政治回应的,那么也难怪几位宰执在崇文院那里看了这封奏疏后,仓促赶到正在武学旁观北伐推演的赵官家身边了。

只是谁也没想到,赵官家会在看完这封奏疏后这么生气,而且是当众暴怒……只能说,这位官家确实脾气见涨。

“你看看他都写的什么?!”赵玖转身之后,复又从刚刚捡起奏疏的内侍省大押班蓝珪的手里将沾了泥水的奏疏劈手夺来,然后甩了自己一袖子水滴。“谁是群小?!谁是忠直?!事情不按照他的想法来办就是‘居心叵测’吗?”

说完之后,这位官家复又将奏疏狠狠砸到地上,然后再度背过身去。

大押班蓝珪无奈,只能俯身从已经浸湿的地上再将奏疏捡起,然后稍作整理。

对着官家背影,说实话,场面依然有些吊诡……张浚俯首不言自然不提,而事涉宰执,其余三位相公,包括之前在这里的王彦以下诸多人等,虽然有满肚子话可以说,也有人愿意说,却偏偏不好插嘴。

雨水越来越密,只带了个无翅幞头、一身便服的赵玖仰天看着满天雨丝,过了许久方才喘匀了气,却又回头相顾:

“都进来吧,莫要淋了雨,堂上的沙盘也收好放回去……不急于一时。”

但是,嘴上说进去,这位官家却没有走向身前的武学大堂,而是再度从蓝大押班手中劈手夺过那封奏疏,然后转身出门,最后居然是往武学外面不远处的杏冈走去。

周围人面面相觑,哪里有一个人真的会进武学大堂避雨?都省首相赵鼎以下,几乎人人都随赵官家出门去了,便是原本在此处主持推演的王彦也在下令收起那些沙盘后,匆匆往杏冈上追来。

话说,杏冈之上,乃是太上道君皇帝时期从全国各地移植过来的上好杏树,几乎铺满了整个小冈,此时正值三月,杏花绽放,满冈翠红之色,替登冈的众人遮蔽住了大部分春雨之余,倒是实打实的铺陈了一处烟花三月之景。

不过,赵官家最近喜欢往此处来,或者说最起码今日往此处过来,明显不是因为这满冈杏花,因为他来到挨着城墙的杏冈之上后,进了冈顶的茅亭,便直接负手立于茅亭之外,然后不顾雨丝,直接越过满冈杏花向更远处眺望起来。

这里是整个皇城,乃至于内城北部最佳的鸟瞰点。

晴天的时候,甚至能遥望到内城边缘地区,赵官家其实来过好几次了。

不过,此时自此处从细雨中望去,整个皇城都只有建筑轮廓可见,整个汴梁内城也都躲入了烟雨迷蒙之中。

倒是东北方向,远在内城城墙之外的开宝寺铁塔依然遥遥可见。

而且东华门外的喧闹之声,也依然能穿透满城细雨以及整个杏冈上的迷蒙香气,抵达茅亭。

也算是别有一番风味。

看了一阵子,可能是烟雨迷蒙的景色压住了内心的怒火,赵官家终于回过头来,却还是不进茅亭,反而就在外面冒雨重新看起了手里李纲的奏疏。

但说实话,即便是缓过劲来,此时再看,赵玖也是没有看多久便当众连连摇头,只是没有如之前那般恼火罢了。

看完之后,赵官家更是将奏疏交予此时除了四位宰执以外地位最高的王彦,让王彦等人传看。

而这个时候,这些人才知道官家为何会暴怒了。

因为这封奏疏,远不止之前张浚在武学院中奉上奏疏时自陈的那些言语……李纲不仅仅是人身攻击了张浚,弹劾了张浚,更是直接人身攻击了赵官家,对赵官家发起了直接谏言。

当然,也肯定针对张浚那一揽子方案提出了批判。

“天下非陛下一人之天下……这话朕都听腻了,也不知道换个词。”赵玖负手冷笑。“还有,只因为张相公夫人宇文氏是宇文相公的侄女,便说他们势力遍布关西,有党附嫌疑,那榜下捉婿的人又算是怎么回事?故汪相公捉了朕的第一个状元算不算结党?吕公相家中与梅花韩氏数代联姻,又算怎么回事?折氏与杨氏两个将门呢?他们还是手握重兵的武将呢,是不是更居心叵测?”

赵玖一气说完,张德远便立即硬着头皮出来做了必须的解释:“好让官家知道,臣与宇文氏结亲时并没有位列宰执之位,只是数年前在关西处置事务,少不了要与宇文相公交接,便自然有些上下之谊,而宇文相公知道臣因为靖康之乱一直都没有正妻,这才将臣招为侄婿……臣当时只以为这是一件美事,却忘了为人臣者当避嫌疑的本分。”

张浚是不得不解释——身为宰执,弹劾他的奏疏里提到了这件事情,按照政治规矩他就得在御前解释一下,回去说不得还要写自辩的文字材料。

可一旁的吕本中,以及此番被唤来参与武学推演的折彦质,外加半句话都没插嘴的杨沂中就属于无妄之灾了……他们三人早在赵官家提及自家姻亲事务时就无奈出列,可偏偏今日事又是张枢相的,本质上与他们无关,所以连插嘴请罪都做不到,只能在四位宰执周边干站着。

而暂不提这三人如何尴尬,其余人又如何匆匆去传看那奏疏,另一边,赵官家听完这番解释,直接负手走上前来,只在张浚身前一步开外停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