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中也是叹息不已。
这个时代最有效的宣传手段,也就是张贴皇榜告示了。
告示一般都是贴在城门口,以及热闹的街道上,每日还有人当众宣读,按理说也该知道的人,也都该知道了。
可并不是什么人每天都会去城门口和热闹的街市去转悠的。
有的人忙于生计,每天都是两点一线,甚至有的人,钉在一个地方几个月都会动弹一下,不知道告示上的事也很正常。
再加上有些人天生就对皇榜之类的东西有所抵触,即便听到了相关的消息,也不会到处宣扬。
这就导致并不是所有人都能得知告示上的消息,即便是偶尔听到了那么几句,在得知和自己无关之后,也并未深究。
李公辅估计就是在听说,工举是为天下匠人准备的科举之后,知道自己不是工匠身份之后,也就没深究下去,错过了报名的时间。
吴中的确是做了他应该做的全部,某些人理解错了,其实也并不能怪到他的头上。
知道了这个情况之后,李天也只能无奈的叹息一声。
“算了,此事也不能怪你,你起来吧!”
随即他又对杨荣等人问道到,
“这次报名参加工举的人有多少?”
杨荣作为天工院的院长,又是内阁大臣,对此事还是比较清楚的,他上前一步拱手道,
“回禀陛下,到截止日期共有两千三百八十五人报名!”
听到这个数据李天的脸不禁抽搐了两下。
按照他对此时大明科举考试的录取数据来看,这点人数简直就可以忽略不计。
整个大明的乡试录取率大概在百分之四左右,按照中举人数在一千一到一千二上下,可以推算出,应试人数在两万到三万人。
以科举通过率,也就是秀才录取比例在百分之十左右,可以推算出全国的生员大概在三十五万到四十万之间。
而天下工匠的人数大概也和这个数据差不多。
但科举每年是录取八百到一千人,而工举虽然是第一年,但只有区区一两千人来参考。
真正能被录用的,还不知道会有多少呢,相比其庞大的数量而言,这点人数实在是不够看。
李天忍不住问道,恼怒的道,
“为何人数如此的少,你们谁能给朕一个解释!”
杨荣苦笑着说到,
“陛下,报考人数不多,各中原因其实有很多啊!”
“那就给朕一一说来!”
不得已,杨荣只好详细讲给李天听,
“工举第一年应试,天下人还不太清楚工举意味着什么,是最主要的原因。
再者就是,工举自从张榜告知天下,才仅过去一个多月,有的考生即便得到了消息,去赶考,在时间上恐怕也有所不急,这也是其中之一。
其次就是,天下在籍工匠都是有轮值的,也就是同一时间,至少有一半的工匠是在当值,根本就没时间来参加!”
喜欢请大家收藏:(wap.quanbenw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