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五十七章 太上皇该回京了(为舵主"苍生竟何罪"加更!)(2 / 2)

头目和领头的员外,被处以了腰斩。

而其他的涉案帮众,都是徒刑。

就是剥夺自由,监禁在一定场所,强制劳动。

大宋的河北有大坑要填,燕京路有关隘在修建,而奉圣州有军堡民堡在起,而河东路在重建太原城,就连关中,何栗在那里也需要人手,理清大宋常平仓贪腐,重建常平仓。

所以,官家现在很缺人手,这么多人直接砍了可惜,不如在弓弩的监视下,为大宋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

“官家,共计收监一万余众花臂。”李纲俯首说道。

大宋的刺青文化盛行,刺青又名花绣,虽然在各种演义里,刺青看起来很拉风。

但在这种行为在大宋,并不为大众所接受,在大宋的科举制度中,在科举考试中,检查是否夹带小抄的时候,会检查花绣,大宋官场,明确不接受纹身者。

而在大宋的主流中,脸上刺字,更多是一种刑罚,贼配军就由此而来。

李纲说的花臂,就是涉案帮派人员。

“全部都送到河北路填坑吧。命人看好他们。”赵桓叹气,任何制度的变革,怎么可能没有流血者,这个流血者可能是自己,也可能是敌人。

“还有一事,临安那边,童郡王送来了不少崔家涉及与金国回易的赃物。童郡王对崔家有怀疑。这是童郡王的札子。”李纲从怀里掏出了一份札子,也不知道该不该递上去。

赵桓令赵英把札子拿了上来,看了半天,叹气。

“童贯是太上皇的忠仆啊。”赵桓叹气。

童贯之所以将这件事捅到了汴京,而不是让赵佶处理,目的是让赵佶多过几天舒心日子。

赵佶手中的禁军正在溃营,还发生了哗变,赵佶对禁军的统治力已经趋近于无,这一切赵佶并不清楚。

而赵佶知道崔家之事后,大概会让童贯领兵十抽一的再执行一次焦土政策。

宣和三年的焦土政策,能够贯彻,是因为赵佶是大宋的皇帝,一言九鼎,携大兵而为之。

而且这个大兵,是大宋西军。

现在呢?赵佶已经做不得这种事了。

因为赵佶手中的兵乃是大宋禁军,而不是西军精锐。

肆意妄为的结果,就是激起民变。

溃营、哗营已经岌岌可危,如果真的激起民变,那赵佶恐怕连活着回到汴京的机会都小之又小。

所以童贯选择献上湛卢剑,乞求赵桓解决崔家之疑难。

赵桓看了一眼赵英,自己这个入内内侍省的都知,除了会伺候人,其他什么都不会。

“赵都知,今天晚上吃什么?”赵桓一看到赵英,就觉得肚子有点饿了。

其实赵英这样挺好的,太监干政最后的结果,根本没有一个好下场,几乎都是身败名裂。太监无后,也没人给他们反驳一下。

每次朝堂更迭,大家都骂女人和太监。大抵如此。

“黎冻牛肉酥。”赵英老老实实的回答道。

赵桓对李纲说道:“李太宰留下来一起用膳吧。”

“赵英别的不会,这烧菜,绝对是把好手。”赵桓笑着说道。手中不停的拍动着童贯的信。

这赵佶该回京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