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9章 迷雾重重(1 / 2)

帝国争霸 闪烁 2561 字 8天前

虽然白华伟想到了各种可能,还做好了最坏的思想准备,但是接着发生的事情,依然超出了他的想象。

快到中午,刘尊岭准备去吃午饭,好早点回去休息,以便在傍晚跟白华伟换班,通信参谋送来了最新消息。还是来自海军司令部,仍然是转发,不过并非其他部队的战报,是一份军情局提供的情报。

在靠近北孤大陆的东东望洋海域,雷维亚希赫多群岛西南大约2000千米之外,出现了类似纽兰战舰产生的无线电信号。还不止1艘,有10多艘,而且这些战舰集中在一片相对较为狭小的海域内。

纽兰海军的航母战斗群?

只是,这份情报的可靠性存在很大的疑问。

关键就是,截获无线电信号的并不是潜艇,不然也不会由军情局提供,而是一颗在几天前发射的电子侦察卫星。

这种侦察卫星是以被动方式工作,通过截获的无线电信号来判断敌情。

大部分情况下,电子侦察卫星部署在较高的轨道上,更适合执行战略侦察任务,比如监视广袤的海洋。通常只能对敌情进行定性分析,无法做到准确的定量分析,更谈不上充当战术决策的依据。

正是如此,电子侦查卫星都是由军情局管理与控制。

在具体使用上,比如跟海军协同,电子侦查卫星的主要价值就是进行前期侦察,以确定敌舰队的大致方位。

虽然帝国海军拥有全球规模最庞大的舰队,所向披靡数十年,在第二次全球大战之后更加是横行天下,但是帝国海军从来没放松警惕,特别是最近10多年,在纽兰海军重新扬帆远航的大背景之下,如何打赢下一场海战,以及打赢海战需要的战术,一直是帝国海军最关心的事情。

在广袤的东望洋上作战,最为严峻的挑战,也就是前期侦察。

说得直接一点,就是如何才能及时发现敌舰队。

如果连发现敌舰队都做不到,又凭什么消灭敌舰队?

相对,在发现了敌舰队之后,打击反到变得很简单。

跟其他的侦察平台相比,电子侦察卫星有很多缺点,比如定位精度不够高,还无法对信号源进行定量分析,存在短则数小时、长则数十小时的回归周期,不过有一个其他任何一种侦查平台都没有的优势。

全球覆盖!

在理论上,只需要部署几颗电子侦察卫星,就能够做到全球覆盖,至少是除冰洋之外的绝大部分海域。

正是如此,帝国海军一直都在为军情局主导的电子侦察卫星拨款。

按照相关协议,在战时,电子侦察卫星主要为海军服务,军情局只是替海军管理与控制这些卫星。

当然,对海军来说,肯定无法忽视电子侦察卫星存在的缺陷。

为此,帝国海军多做了一手准备。

以“星座”的方式,用雷达侦察卫星、光学侦察卫星跟电子侦察卫星协同工作,执行定量的战术侦查任务。

说得简单一点,就是由几颗不同的侦察卫星组成一个子星座,而所有子星座构成了整套天基侦察卫星系统。

搞得这么复杂,主要还是技术不过关,特别是电子技术。

如果技术不是问题,海军更加愿意把这些侦察手段集中到一颗卫星上,哪怕存在更大的风险。

其实,所谓的“不要把鸡蛋装在一个篮子里”,不过是开脱用的说辞。如果能够用一颗卫星实现所有功能,完全可以通过部署更多的卫星,或者用其他技术手段,比如安装变轨发动机来提高生存力。

严格说来,这种复杂的部署方式,本身就不够安全。

关键就是,雷达侦察卫星与光学侦察卫星都需要部署在低轨道上,很容易被反卫星武器摧毁。

在开战后不久,部署在低轨道的侦察卫星几乎都被西陆集团打了下来。

当然,帝国空军也以牙还牙,而且做得更彻底,把很多部署在中高轨道上的卫星都打了下来。

可问题是,这并没有解决最为关键的问题。

虽然在纽兰共和国参战之前,帝国空军就按照战略预案进行补网发射,用储存的或者紧急采购的小型卫星代替那些被敌人摧毁的侦察卫星,但是在如此短的时间之内,根本不可能补上所有漏洞。

此外,紧急采购的小型卫星的性能肯定不太好。

其实,在4日下午,帝国空军进行了一轮紧急补网发射,在几个小时之内,用7枚运载火箭把18颗小型卫星送入近地轨道,其中几颗就是主要面向东望洋,即专门为海军服务的雷达侦查卫星。

关键还有,其中1颗是库存卫星,能进行变轨机动,有很强的战术灵活性。

在某种意义上,变轨机动是军事卫星最有效的,也是唯一的防御手段。

常规军事卫星与战时生产的小型卫星,最主要的区别就是有没有变轨机动能力,或者说有没有安装变轨发动机。

千万别小看这台发动机。

重要的不止发动机,还有必不可少的燃料。

拿当今最为先进的光学侦察卫星,帝国的“鹰眼”系列来说。

在两年前才开始发射与部署的第7代“鹰眼”卫星,总质量约20吨,其中只是变轨机动使用的燃料就超过10吨。问题是,在正常使用的情况下,第7代“鹰眼”的在轨工作时间也只有8年。如果在战时,特别是为了获得高分辨率照片,频繁机动到200千米以下的极低轨道上,在轨工作时间还要大幅度缩短。第一颗“鹰眼”7代,就因为需要进行各种性能测试,比如在极低轨道上能获得的最高分辨率,其在轨工作时间还没2年,在大战爆发前就已坠入大气层。

如果不用进行变轨机动,而且部署在相对较高的轨道上,能把侦察卫星的总质量控制在7吨以内。

也就是说,发射1颗“鹰眼”7代的重型运载火箭能够发射3颗稍微小一点的卫星。

不说别的,只是高昂的发射费用就让帝国空军难以承受。

在付出如此巨大的代价之后,变轨机动赋予侦察卫星的生存能力,并没在实战当中体现出来。

大战爆发之前,在轨运行的“鹰眼”卫星总共有12颗,其中6颗是“鹰眼”7代。

结果在开战的时候,仅有2颗“鹰眼”7代及时完成了变轨机动,运动到相对较高的轨道上,没有被西陆集团摧毁。另外10颗“鹰眼”卫星全都在开战当天被摧毁,其中4颗7代卫星都处在敌人反卫星武器的攻击范围之内,没能在遭到攻击之前完成变轨机动,在近地轨道上被摧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