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52章 上元灯会(上)(1 / 2)

明王首辅 陈证道 1709 字 24天前

上元节是大明最隆重、最热闹的节日,没有之一,就连除夕春节也得靠边站,而今年的上元节有一个特殊之处,那就是皇长子朱载基刚好满十个月,所以今年的上元节灯会将会比往年更加热闹。

其实早在去年腊月初,嘉靖便亲自下旨命礼部操办上元节灯会,届时他会亲临灯会现场与民同乐,而皇长子朱载基也会第一次在公众面前亮相,颇有点立储的苗头。

礼部对此自然不敢怠慢,就连老胳膊老腿的礼部尚书席书也亲自出马,忙前忙后地张罗,据说户部为了这一届的上元节灯会,已经特批了五十万两银子的预算,可想而知,届时将会有多热闹多隆重,简直跟烧银子没什么区别。

在此值得一提的是,原户部一把手秦金因为嘉靖执意将兴献帝神主移入太庙之事,已经愤而告老还乡了,要不然以他铁公鸡的个性,是断然不可能批准这一笔支出的。

现在的户部尚书叫许赞,表字廷美,号松皋,河南宝灵人氏,弘治八年进士,也是张璁一系的新贵派,惯会奉迎上意,所以别说五十万两银子,只怕嘉靖要花五百万两办灯会,他也会照批不误。

一眨眼,这年就过完了,嘉靖九年的上元节也如期而至,上元佳节普天同庆,整座京城都沉浸在无比热闹的喜庆气氛当中,大街小巷人山人海,到处都挂满了花灯,一到晚上,花灯全部亮起,从天空中鸟瞰下去,但见全城灯火璀璨,简直成了花灯的海洋,美不胜收。

特别是皇城和长安街一带,各式各样的巨型花灯争奇斗艳,几乎全城的老百姓都往这里涌来,正是:火树银花不夜天,今宵尽兴不归眠。

约莫戌时二刻,一轮明月高挂,午门前的民众等到脖子都长了,嘉靖和蒋太后终于率着后宫众妃嫔出现在城楼上,顿时全场沸腾了,城下的官员们、百姓们,以及负责维持秩序的衙役兵丁们都纷纷跪倒,朝着城楼的方向跪拜三呼万岁,如同山呼海啸,声震九霄。

只见嘉靖一身黄袍,头戴翼善冠,意气风发地站在午门的城楼上,俯视着下面跪满整条长安街的芸芸众生,以及那数不清的璀璨花灯,一股君临天下的王者气概油然而生。

此时此刻,最出风头的就是站在嘉靖右手侧的吴皇后了,她怀抱着十个月的皇长子,虽然努力绷着脸。极力展现作为国母的庄重威仪,但那张酡红的粉脸还是暴露了她此刻内心的激动。

这个时候有资格登上城楼就座的,除了嘉靖的后宫家眷外,就只有内阁大学士,以及国公级别以上的勋贵了,即便是六部尚书也得在城楼下面站着,噢,还是有例外的,譬如吴家的人就沾了吴皇后的光,得以登上城楼就座。

徐晋作为大明唯一的异姓王,自然有资格在城楼上占据一席之地,不仅是他,就连谢小婉、费如意和费吉祥也来了,此刻就陪在蒋太后的身后,她们都有诰命在身,谢小婉还是一品诰命夫人,费氏姐妹则是三品诰命夫人。

其实薛冰馨也有五品诰命在身,虽然品秩低了些,但如果她想来,礼部看在徐晋的面子上也会安排座位的,但是冰妞子性子冷,不喜热闹,再加上出身使然,对老朱家实在不太感冒,就没有来参加这场官方举办的盛大灯会,至于王翠翘则是没有资格参加。

很快,众人便按既定的座次在城楼上坐好,嘉靖和蒋太后居中而坐,吴皇后坐嘉靖的另一边,接着是贵妃贺芝儿,淑妃和德妃紧跟其后,一众名妇则按品秩高低坐在蒋太后一侧的后排,徐晋等大臣的座位则安排在嘉靖座位的右手侧稍后的位置,男女之间泾渭分明。

徐晋身为异姓郡王,座位还是比较靠前的,但还轮不到他排第一,因为老朱家各地的藩王都派代表来了,他们坐完才轮到徐晋,然后是徐鹏举等国公级别的勋贵,内阁辅臣王瓒、夏言、翟銮、席书则排在一众国公之后,六部尚书(包括张璁),都只能在城楼下站着,没办法,城楼上的空间有限,安排不了那么多的座位。

魏国公徐鹏举就坐在徐晋的旁边,此刻正与徐晋笑谈套近乎,只听他略带惋惜地道:“今年的蹴踘大赛首场精彩极了,北靖王爷不去观看实在可惜。”

话说在魏国公徐鹏举的经营下,现在大明的足球联赛办得如火如荼,徐鹏举这货不仅赚得盆满钵流,自己还成了一名知深球迷。

徐晋淡然一笑道:“本王这两年都在外面带兵打仗,大过年的正想趁机会好好陪伴家人,还看什么蹴踘比赛,反正每年的分红不少本王那份就行。”

徐鹏举哈哈一笑,略带猥琐地道:“也是,北靖王家中的田地久旱,是得用心浇灌耘一番了,不过也要注意节制,不可操劳过度,正好本国公家里配制了十全大补丸,回头着人送两瓶给王爷吧,此丸固本培元十分有效,每日睡前以温酒送服效果更佳,嘿嘿,保证你日夜雄风不倒。”

四周的勋贵都露出意味深长的笑容,徐晋倒是淡定,微笑道:“如此便多谢魏国公了,只是两瓶太过寒酸了些,如何拿得出手,至少也得十瓶八瓶吧。”

噗嗤!

话音刚下,便有人失笑出声,徐晋皱了皱剑眉扭头望去,见是一名约莫二十七八岁的青年,模样倒是挺英俊的,只是面色泛白,泪堂泛青,目带淫邪,一看就是个被酒色掏空身体的权贵子弟。

徐晋不认得此人,不过却认得他旁边那位,赫然正是新平侯吴德友,亦即是嘉靖的老丈人,而那名青年的模样与吴德友有些相似,应该就吴皇后的两个大哥之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