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5章 戴宗是谁?(1 / 2)

大明略 南宫草堂 2490 字 11天前

天暮暮、雨潇潇,烟雨远处有农家。

“仲大人,天色渐晚,细雨蒙蒙,我们回大营,还是?”。

作为随护的小头头,小四还是挺心的。

仲逸微微摆摆手,随意说了一句:“不回了吧?大半天的功夫才走到这里,若是再回大营,时间都浪费在路了”。

是啊,是啊,程默点头附和:‘我们只有三日的时间,晚了会误事的’。

黄昏将至,今日这一天,这么过了。

“你,去前面问问,找一处大户人家,我们今晚在这里留宿了”。

小四儿一声吩咐,一名军士立刻向前而去。

他们说得没错,这几人果真从小在这一带长大,才一打听,村里的人几乎都能认识。

仲逸缓缓下马,前面便是一‘大户人家’。

“仲大人,这家了,在小台村,算不错的了”,小四正命人将马匹牵到后院,其他人走了进去。

这处小院,确实别的村民家大了些,主屋侧屋都有,收拾的也颇为干净,并非高墙大院,却有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

片刻之后,一名老者缓缓走了出来,一脸的笑意:‘几位兄弟,外边下起小雨,你们快请进屋歇息,酒菜马好,先用几杯热茶’。

来到侧屋,老者不由的将小四儿拉到一旁,好道:“那位年轻的公子是何人?怎么从未见过?新来的吧?在军任何职?”。

小四儿随意抓起一只水碗,咕咚咚喝了下去,而后才回了一句:“陶老伯,这位公子可小觑不得,他可是朝廷翰林院侍读,专门陪皇帝、王爷们读书,那学问,简直了……”。

末了,他特意说了一句:‘人家此次还是监军协理,相当的了不得’。

‘翰林院侍读?’,老者眼前一亮,差点将手的水壶掉在地。

小四儿掏出一小块银子:“老伯,老规矩,平常饭菜钱。也是老规矩,我们的差事还得办下去。我们只是陪新来的仲大人,四处走走、看看,村民们不必在意”。

老者连连推辞:‘老规矩是老规矩,这次免了吧,眼下,抗倭战事在即,大家总归是要尽一份力的’。

这倒怪了,平日里将士们巡视路过村民家里时,总会得到一些吃喝之物,俞大猷将军治军严格,虽是粗茶淡饭,但务必要留些散碎银子。

至于银子的数目嘛,不必多,无须按照酒楼的标准,但前提是不能让村民们吃亏。

小四还是将银子放下,不忘苦口婆心的劝了一番:“老伯,这可不是你的风格啊?平日里杀只鸡,连毛都舍不得拔,怎么一下子大方起来了?你发横财了?”。

“将军有令,我们可不敢白吃白住,更不敢误了差事”,小四儿缓缓走了出去,自言自语道:‘粗茶淡饭,随便点,酒不能多喝,有个意思行’。

老者望着桌的银子,嘴里却念叨起来:“杀鸡舍不得拔毛?这不是说我一毛不拔吗?”。

……

“酒菜来啦……”。

良久以后,饭菜总算是端了来。

小四儿急忙跑向桌前,几乎要开始埋怨了:平日里都是片刻的功夫,今日这顿饭简直慢了不是一点点。

不过,看到桌的饭菜,小四儿却知道自己错了。

红烧全鸭、桂圆炆兔肉,炖鸡,一只大大的肥鸡……

看你再说我一毛不拔?

“粗茶淡饭,诸位大人随意用些”。

老者缓缓端起一坛酒,满脸笑意道:“不过,这酒可是本村最好的陈酿,原本是打算新春佳节时饮用,今日有幸见到各位大人,开了吧”。

这话说的,简直是在打小四儿等人的脸。

“老伯,我们那点银子,可经不起你这么折腾啊”。

说归说,小四儿还是拿起一只鸡腿,笑呵呵道:‘一只鸡的钱,还是够的’。

老者似乎对这些可爱的军士,都有些怜悯了:“吃吧,尽管吃,都怪那些可恶的倭贼,连年抗倭,大家都不容易啊”。

真是个好老头儿。

“这位,是仲大人吧?”。

老者随众人一起落座,共饮一杯后,不由的问了仲逸一句:“朝廷翰林院的大人能来寒舍,简直是我陶家莫大的荣耀啊”。

仲逸急忙起身敬酒:‘老伯言重了,晚辈是从京城而来,初次到东南沿海一带,得俞大猷将军准许,到四处走走、看看,叨扰啦’。

老者也站了起来,碰杯道:“草民有一事,请仲大人帮忙,不知大人能否赏个脸?”。

咳咳,仲逸还未来得及开口,小四儿却端起一碗酒自饮起来。

此刻,他总算是知道:陶老头儿为何这么大方了。

“好说,好说,但凡能帮的的,晚辈定竭尽所能”。

仲逸有些纳闷:初次见面,我一个初来乍到之人,能帮的什么忙?

“好好好,那不打扰各位大人用饭,一会儿,再请仲大人到书房一坐”。

老者再次寒暄一番,缓缓退了出去。

书房?

想必,这位老人家也是好读书之人,怪不得对翰林院如此感兴趣。

孩子无娘,说来话长。

家家都有本难念的经,这个陶老头膝下一子一女,老伴去得早,家境还算过得去,最大的心愿便是将子女抚养che:n-g人、成才。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谁家爹娘不希望自家子嗣能功成名、一帆风顺?

然而重男轻女由来已久,陶老头儿无心改变,也无力改变。在他看来:姑娘能识的些字,懂些琴棋书画即可,主要是宝贝儿子,争取能科举高,光宗耀祖。

顺便说一下,陶老头原本也是个读书人,只是连连考,连连考不。

老子败下来,只能寄希望于儿子了。

陶老头将自己毕生所学教授子女,后来又请了先生教育儿子,甚至于先生的先生。

期望越大、失望越大,老陶的儿子小陶,偏偏不喜欢读书。

除了读书,其他的几乎都不差,尤其喜欢攀岩附壁、游山玩水,若不是老子管束着,这小子可以游遍所有的山山水水。

说来也怪,儿子不喜读书,姑娘陶雯儿却偏偏过目不忘。

仅是在一旁听先生教导她的兄长时,陶雯儿都可以倒背如流。

陶老头又喜又悲:喜的是,陶家总算是有个读书开窍的人,奈何一个女儿身,书读的再好,恐怕与功名是无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