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六百一十九章 诚意(1 / 2)

大明1617 淡墨青衫 1767 字 14天前

因为自然条件相当恶劣,农民也无法精耕细作,以赵立德的身份对屯田垦荒之事并不陌生,他一眼看去就知道农田是以抛洒为主,种子出苗相当稀疏,且水利灌溉不足……这种地方想努力精耕也很难办到,因为没有植被,无法储水,水土流失相当严重,河流水流不足,地下水枯竭,想打井也难办到。

张瀚在晋北所行的打井灌溉积肥增产等诸多举措,在陕北是断然不可行的,完全不具备最基本的条件。

这样的地理环境其实已经是没救了,就算几百年后科技发达,陕北的山沟里一样穷困,低于国家的平均水平,甚至缺水的地方,一遇旱季,需要赶着毛驴走几十里地去打水,困窘异常。

赵立德在陕北行走数日,经行数个县城和几十个乡镇,所见无不是穷苦异常,百姓皆面有饥色,驻军亦是穷苦异常,甚至都是灰头土脸,因为缺水,很多人和蒙古人一样,经年不能洗浴……

眼看成群结队的乞丐流民,赵立德只能摇头感慨:“所谓草木尽,人相食。”

及至白水县境附近,赵立德由衷的道:“此地真是叫人难以想象的贫苦。若非朝廷养活,恐怕凭借地利,数百万人都要冻饿而死。”

陕北能成为明末农民大起义的策源地并非由来无因,原本就是地理环境极差的地方,加上明末小冰期肆虐,天时不正,冬季酷寒,春夏干旱,百姓已经处于冻饿而死的边缘。

一个情报员也道:“这里真的不能随意点火,这就是一个大柴堆啊。”

赵立德摇头不语,军情司的任务是给九边几个镇添乱,一旦农民起事,瞬间就能啸聚数千人,可沿途所见,真的是处处饥荒,百姓俱是眼中有怒气,朝廷的辽饷确实未在陕北征收,也时有赈济,可是真的杯水车薪,人们忍耐的时间太久,饥饿太久,已经到了无可忍受的地步了……

这样的地方,投之以火,真的能如军情司想象的那样只是小规模的叛乱,而不至于引发燎原大火?

赵立德没有把握,身为大明锦衣卫世家出身,就算现在忠于和记,也知道大明根本不是对手,但眼看境内饥民如此,人人都愿起而造反,这样的情形,也是令人见而心酸哪。

到白水县境,感觉饥荒更重,而村落集镇间也到处有人在燃烧艾草,后问当地土著得知,原来春季以来到处都有人感染疫病,死者众多……

其情形也果然是如此,白水县内很多村落已经死了大半人,剩下的不敢在村中居住,四处逃散,赵立德等人经过几个荒村,村中伏尸遍地,尸体无人敢去收捡,时间久了发出恶臭,离近看了,几乎不类人间。

赵立德等人中有随行军医,当下叫各人做好防备,口罩是一定要戴的,最好不与疫病人群打交道,然而这却是办不到的事,入白水县的第二天晚上,在一处山村之内,王二与种光道等人相约而至。

王二等人却不是空身前来,各人身上都是鼓鼓囊囊,显是带了兵刃藏身,且人多势众,一下子来了二十多人,而赵立德等人不过寥寥数人。

“刀取出来,扔在地上。”一个军情人员喝令道:“就王二和头领进来,别的人留在外面。”

一群人都是当地的喇唬和杆子,面色凶狠狞厉,在军情人员的喝斥下众人面露迟疑之色。

王二和身边几个头目对视一眼,见房舍四周只有三四个人影,众人稍稍放心,王二点了点头,各人将藏在身内的兵器取出丢下,王二身边一个汉子说道:“你们在外好生戒备。”

众人会意,纷纷答应着,四处散开。

这是一个荒弃的村落,军情司选的是村西头的一座孤单的院子,不必害怕疫病传染,四周枯草很高,树木和草从已经冒出绿意,但在晚间的星光下也看不出什么来,由于人多半流亡逃散,当然也不曾听到狗吠声,四野寂寂,了无人踪。

王二向领路的军情人员一拱手,态度倒是不卑不亢。

军情人员点一下头,态度既不冷漠也不亲热,只道:“跟上,赵大人在房间里等你。”

王二道:“赵大人是杨大人派来的大官?”

军情人员不答,只摆了摆手,王二等人无奈,只得跟着进来。

“见过赵先生。”王二是三十来岁的壮实汉子,身材高壮,满脸的络腮胡须,两眼中时不时的显露凶光,其身量长大,行止彪悍,透露出一股普通农人没有的强悍气息。

赵立德微微点头,怪不得军情司在白水县轻易就找到这颗暗子……听说还是张大人提供的人名,这件事又相当怪异,不过大家都是已经习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