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臣叩见父皇。”
果然不出陈子明之所料,次日一早,李恪方才用过早膳没多久,正准备照惯例进宫给太宗请安呢,赵如海便领着两名小宦官找上了门来,宣了太宗的口谕,着其即刻到两仪殿觐见,对此,李恪自是不敢有丝毫的耽搁,紧着便乘车赶到了宫门处,验过了腰牌之后,便一路向两仪殿行了去,待得到了地头,这才发现太宗早已端坐在了龙案的后头,只是并未似往常那般批阅折子,而是双目微闭地靠坐在龙椅上,满脸的疲惫之色,一见太宗这等憔悴状,李恪的心中当即便滚过了一阵的酸楚,但却不敢在礼数上稍有闪失,忙不迭地便抢上了前去,规规矩矩地便行了个大礼。
“免了。”
听得响动,太宗立马便抬起了头来,一看是李恪到了,也自无甚多的言语,仅仅只是声线淡然地叫了起。
“谢父皇隆恩。”
见得太宗明显心情不甚好,李恪心弦不由自主地便是一紧,好在城府足够深,倒也不曾带到脸上来,谢恩之际,依旧一如往昔般的恭谦。
“朕昨日接到了份弹章,恪儿且先看看好了。”
太宗眉头微皱地看了李恪一眼,并未有甚寒暄之言,而是指点了下搁在龙案一角的一本奏章,面无表情地吩咐了一句,自有一名见机得快的小宦官紧着行上了前去,将那份奏本拾了起来,转递到了李恪的面前。
“儿臣遵旨。”
尽管早在昨日,李恪便已看过了此份奏本的副件,对其中所载之内容早已熟稔于心,然则他却不敢有丝毫的流露,紧着应了一声之后,便即翻开了奏本,一派认真无比状地便浏览了起来。
“恪儿对此奏本可都有甚要说的么,嗯?”
值得李恪浏览奏本之际,太宗并未出言搅闹,而是静静地等着,直到李恪放下了折子之后,这才不动声色地发问了一句道。
“回父皇的话,儿臣以为八弟所上本章中所载诸般事宜应是不假,然,此般种种并非杨尚书不肯实心任事,而是能力上确有缺憾,于户部精要处不甚了了所致,于忠心与否并不相干,依儿臣看来,杨尚书乃忠耿之老臣也,历年来,屡有功勋于社稷,断不似八弟所言那般不堪。”
经陈子明提点过后,李恪早就知晓什么话该说,什么话不能说,此际听得太宗见问,自不会有丝毫的慌乱,这便按陈子明事先的交待,不紧不慢地进言了一番。
“嗯,那依你看,朕当如何处置此事方妥?”
太宗对杨师道其人还是有着极深的了解的,自是清楚杨师道为人算是谨慎,可惜能力上确实稍差了些,前些年,太宗层跟房玄龄私下品评诸般重臣时,曾说过“杨师道性行纯善,自无愆过。而情实怯懦,未甚更事,缓急不可得力。”,那意思便是杨师道本性忠耿,只是能力不足,难堪大用。而这,与李恪所言并无甚不同之处,正因为此,太宗并未对李恪所言加以置评,而是不动声色地又往下追问了一句道。
“父皇明鉴,儿臣以为眼下之南粮北调事宜以及下一步将开始之田制革新,皆要务也,断不容有所闪失,今,杨师道既是于户部差使不相适宜,自是须得调往它处任用为妥,此儿臣之浅见也,还请父皇圣裁。”
户部尚书总揽天下财权,无疑是要职之一,若是可能的话,李恪何尝不想保住杨师道之位,奈何形势如此,根本难有实现之可能,在这等情形下,纵使心中其实颇不情愿,可李恪还是毫不犹豫地便按着陈子明的意见陈述了一番。
“调往它处么?唔,恪儿看当安置于何处为宜?”
太宗显然很是满意李恪这等公私分明的态度,不过么,却并未加以置评,而是紧着便又问出了个极其敏感的问题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