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三十八章 电报(1 / 2)

清末枭雄 雨天下雨 1935 字 18天前

电报哪怕是在西方国家,也是属于新鲜事务,但却是发展的非常快速,远远要比铁路的发展快得多。

早几年前,洋人就已经把远洋电报线路修到了香港,不过国内的电报发展在1858年之前都是属于空白。

1858年的时候,由于中国和英法在战争结束后进行了密集的谈判,英法等国不停的往来上海和香港,就是为了跑到香港去发电报回欧洲。

但是英法就建议中国允许他们把电报线路从香港延伸到上海来,不过当时谈着停战之类更重要的事,所以也只是随口提了一提。

不过那个时候林哲却是把电报记在了心上,所以等中国和英法的谈判结束后,就是指示外务部以及皇室产业那边看着能不能搞条电报。

由于对于当代的中国人来说,连电磁是什么玩意都没几个人知道,更别说电报技术的应用了,所以和铁路什么的一样,都得先找外国人。

那些洋人听说中国要修电报线路,自然是举手欢迎的,不过后来双方在一些合作上有所分歧,那些洋人想要电报路线的经营权。

对此中国方面自然是不允许的,开什么玩笑,这电报线路乃是军国重器,怎么能被外人掌控。

所以后来双方经过谈判,改由皇室产业以及外资联合投资的上海电报公司,由皇室产业出大部分资金,电报沿线的地皮等占据百分之六十的股份,并掌管经营权。而外资则是以技术,原材料,工程人员以及部分资金入股。

但是外资提出,除了前两年外,第三年开始就必须获得分红,并且分红必须逐渐上涨,如果皇室产业经营不善导致利润不足的话,要么皇室产业出资垫付外资的分红,要么用投资额的三倍回购外资股份。

虽然条款苛刻了些,但是谁让自己没技术呢,而且还关系到远洋线路连接的问题,人家的越洋电报线不带你玩的话,难不成你还能重新铺一条中国到欧洲的海底电缆不成。

达成相关协议后,上海电报公司就是铺设了香港到上海的海底电缆,并与1859年底建成,让上海可以直接和欧洲伦敦进行电报信息交流。

今年开始,皇室产业再度发力,甚至自己挖自己的墙角,从上海电报公司挖来了不少人,然后组建了由皇室产业全资控股的皇家电报公司,逐步开始全国电报网的建设。

其第一条国内电报线路就是上海到当涂的电报线路。

不过修电报的时候出了不少问题,最关键的是电报路线沿途的民众们经常把电线杆和电报线偷走,甚至有时候电报公司刚铺设几公里的线路,但是刚完工呢就被当地民众给偷了,气的皇家电报公司的工作人员哇哇大叫。

最后还是宫务厅出面,请求沿线军方以及地方政府的配合!

军方的配合意义有限,当地的守备部队顶多就是重点看一看沿途的电报站房,但是部队有自己的驻地,和平时期不可能天天跑外头巡逻,所以这方面的配合主要还是要靠当地政府,准确的说是靠当地的巡警们。

为了遏制民众偷电线杆,电报线的行为,沿线的地方官员都是得到了一纸宫务厅的公文,要求他们严肃管理治下民众,同时宫务厅还找到了司法部那边,让司法部的人在刑法里头专门加入了一条破坏通信相关设施罪,该罪的罪名可是很严重的,判刑三年起,上不封顶。

如果是战争等特别时期,破坏通行设施则是直接以叛国罪论处,百分百是个死字!

严厉打击了好几个月,那些地方官员们三天两头下乡宣传,前后抓捕三百多人,超过百人被认定是故意破坏、盗窃进而被判刑三年到二十年不等。

而这些被判刑的人和之前的那些战俘、或者罪犯们都会被送进各大矿山或者铁路施工段,最近几年帝国越来越喜欢把判刑的罪犯当苦力用,基本上很多地方的监狱都是空荡荡的没有在押犯人。

如此严厉整治了后,才算是初步遏制了大规模偷盗电线、电线杆子之类的行为,上海到当涂的电报线才算是能够得以顺利施工。

如今已经电报线已经是多段施工,预计等1860年结束之际,当涂和上海就能够进行直接电报交流,南京作为首都,甚至也有着电报房。

为了让各种行政命名广泛传递,林哲还在皇宫、统帅部、内阁总理府等政府机构设立专门的电报房,现在的电报线路虽然只限于当涂到上海,其他地方暂时无法抵达,但是电报的投资要比铁路小的多,而且修建所需的时间较短,也不怎么需要基础工业能力的支撑,反正现在连电报机,电线都是直接进口的,国内一时无法自产也无妨。

皇家电报公司是打算三年内建成多条主干线电报,分别是上海到天津的海底电报线,沿长江西进,连通上海、南京、九江、武昌、重庆、成都的东西主干线。

然后是广州为起点,连接西江沿岸城市然后一直进入云南地区。

天津为起点,接入北平一直到蒙古地区。

还有黄河沿岸等。

以这些主干线为基点,然后再分别连接一些重大城市。

整个电报网要比规划中的铁路网规模大,而且密集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