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6章 政治典型(1 / 2)

铁血骠骑 三十三层 2271 字 1个月前

马迁安“被荣幸”受到了伊万接见后,过了2天,伊万在去莫斯科之前,临上火车之时,告知抗联总部,云飞机及路线及沿途空域联络问题俱以安排好,飞机将在蒙gu国某苏军基地落地加一次油后直飞延安,请抗联即刻运送物资到机场。

伊万思考过后的结果,这一次真的下了功夫帮忙,舍了面子请求后贝加尔军区司令,借后贝加尔军区演习之机,将远东军区两架运输机混在其中联合演习,再无意中偏离演习区域偏离航线进入zg。当然此事他是向共产联盟书记请示过的,再加上莫斯科的林b的请求,两个请求同为一件事,季米特洛夫见物资清单没什么武器等违禁品,同意放行。

趁这两天的功夫,马迁安接连向安塞钢铁厂发去数封电报了解火箭筒的生产情况,得知四个多月来共生产312具火箭筒,*6000余发,不禁大摇其头,太少了,太少了。

马迁安不知道具体情况,为这么长时间才生产出如此少的火箭筒遗憾。但安塞钢铁厂的同志却是兴奋异常,得知马迁安将又一次“光临”延安,一叠声的催促马迁安尽快起程,钢厂太需要进行技术指导了。

实际上,能生产这么多火箭筒已经是安塞钢厂尽了最大的努力,这些火箭筒已经大大改善了太行山区八路军的炮火短缺问题,在没有火箭筒的6月份,整个太行山区八路军只有一个炮团,装备缴获的较大型火炮9门(所谓较大型不过是轻型*炮,就是大家平时所称呼的山炮),各型迫击炮32门,加上其余分散在各个主力部队的几十门迫击炮,总共火炮不足一百,炮弹仅数千发,每次战斗如果要动用火炮,那得经过彭老总或左将军的批准,窘迫极了。

中原地区20多万部队不足一百门小型火炮,幸好还有一些缴获的掷弹筒,弥补了一些不足,但掷弹筒弹也极缺乏,战斗中远远比不上日军火力,仗打得非常艰苦。

太行山区及延安附近有零星铁矿,因技术和设备问题,根据地只能生产铁,而生产不出高质量的钢材,从波兰运回的生产线在用完了先期采购回来的原材料之后,9月初已处于半停工的状态,枪支生产量急剧下滑。好消息是从9月下旬开始,百团大战的战利品-铁路上的钢轨开始大量进入安塞钢铁厂及山西境内的黄崖洞兵工厂,武器生产才重新好转。好转归好转,但远远达不到军队的需要,靠拆铁轨又能为续多久呢?拆十公里铁轨也才只有千吨钢材,哪里够用呢?况且鬼子哪里能老老实实让你拆钢轨,那都是人命换的。

在八路军军工生产体系内,因原材料奇缺,新式装备技术力量不足,所以最优先生产的的武器是枪支,一则生产枪支的技术力量雄厚,二则只有枪支才能迅速的提高军队战斗力,没有枪支就不能扩大军队规模,总不能让新战士再扛着梭镖扎枪去拼鬼子的子弹。

火箭筒在7月份的时候陆续进入太行山的八路军主力部队手中,至10月初,八路军已接收200多具。与此同时,安塞钢厂派出了技术队伍进入黄崖洞兵工厂,开始帮助那里的同志生产这种新型火炮,至10月初业已生产50余具,*1000余发,生产速度提升不快的原因还是原料问题,尤其是*问题,由于很难弄到正规化工厂生产的化学原料,抗日根据地的军民只能土法上马,自己*及*,质量上不稳定。

安塞钢厂的同志急迫的盼望马迁安的到来还有一个原因,就是*的配比问题,原料粗劣,*质量不过关,已经在实际使用中出了事故,炸膛了好几次。

但即使是火箭筒质量还不稳定,这些已经下发到战士们手中的武器依然得到战士们推崇,在百团大战中发挥了巨大作用,两个月来累计摧毁了上千座坚固的炮楼和地堡,凡是有火箭筒参与的拔据点战斗,攻击部队的伤亡就低,而凡是没有火箭筒参与的战斗,伤亡都颇大。

各个战场数据汇总到八路军总部后,彭总开始觉察到此种情况,不久前下达了新的指示,命令兵工厂将生产火箭筒及弹药提到一个新高度上来,其余武器生产适当延后让路。

马迁安在出发前,偷偷地找过杨靖宇汇报了他与伊万的谈话过程,对于与伊万达成的口头协议,马迁安不想瞒,他本能的相信杨靖宇。

杨靖宇沉思过后表扬了马迁安,认为马迁安给伊万提出的建议具有很高的操作性,但也指明了,最终审批权在于史大岭,不知道这个最高权力人如何看待引进劳工的事情,由于对此事怀有希望,最后弄得杨靖宇也有些患得患失起来。如果能成,那么抗联的队伍几乎是可以不费吹灰之力就能扩大,从这些劳工里拿到一成,好几万人呢,不由得他不动心。

在一个相对和平的环境里扩充兵员要简单的多,想一想都令人激动。不过对伊万开出的条件,钱,这个问题,杨靖宇皱起眉头左思右想不得要领,即使只是3万劳工送给抗联,苏方垫付的资金也达到每年300万美元,这些钱足可以武装3个轻型山地师。换算成黄金,将近10万两,哪里搞到这么多钱?

要运送的物资都已装上飞机,再过一个小时左右就可以起飞,送行的人员在飞机附近将魏拯民马迁安等团团围住,祝福声开玩笑声此起彼伏,还有的人捞不到去延安的机会,说起话来就带着一点酸味。

去延安的队伍很精干,赵石领着2个全程参与制药过程的技师,医疗帮3个人,还有马迁安与张元及崔锡明,这两个已经在共青城基里年科夫那里呆了几个月,精通了火箭筒的所有技术数据,算是火箭筒帮,带队的是魏拯民,这是代表抗联党组织的,魏拯民还未去过延安,很兴奋。

马迁安悄悄的将杨靖宇拉到一边,若有所思的盯着人群中有些兴奋的魏拯民,低声问杨靖宇,“司令,您跟魏书记谈过了吧?到了延安可不要接触一些不该接触的人,免得思维混乱。”下面的话马迁安就不敢再多说了。

“你这个小子。”杨靖宇瞥了一眼魏拯民的方向,“你才多大啊,思想这么复杂,参加队伍不到一年,这种事你也能摸得清楚?”

马迁安嘿嘿一笑。

“你不用担心,你的魏书记是个老党员了,党的方针政策研究的比我都透,他本人非常推崇毛的思维理论,是主席不折不扣的粉丝。咦?这个词对吧?粉丝?”

马迁安大点其头,杨司令接受新词的速度飞快,人也不老,心也不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