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39章 成群结队的小娘子(1 / 2)

帝国吃相 牧尘客 2030 字 1个月前

陈旭拒绝了范氏想进入织布行业的请求,不光如此,还让范采盈写信回去告诉范顒准备大出血花钱消灾。

陈旭不能保证范氏一定能够照他的话去做,毕竟范氏如今的资产已经数亿,而范氏也并不是范顒一个人掌控,族内肯定许多人肯定舍不得这笔巨大的财富,但只要他看得懂陈旭这番话的必然会同意,何况陈旭也并不是让范氏无端的付出,而是会用这笔钱换取一个高贵的身份。

陈旭的目的很简单,那就是让一部分商人通过努力参与到朝堂的决策上来,形成一股代表商人的政治力量,这样才能保证商业能够持续性的健康发展,用个人的力量去推动资产阶级萌芽,让商人群体蜕变成为新兴的资产阶级,通过科技和财富推动大秦向更加成熟的政治制度前进。

但这个过程注定会比较缓慢,或许三年五年,或许十年八年甚至更久,但只要方向是对的就行了。

眼下已经开春,鉴于南方桑蚕很快就会开始大规模的养殖,因此改良的织布机和纺纱机需要赶紧安排推光,首推就是桑蚕业发达的东南诸郡。

一月中旬,陈旭组织科学院和工部户部少府等部门经过数日的商讨之后上书皇帝,请求在会稽郡杭州县,东海郡广陵县筹建两家大型的丝织工厂,分别命名为杭州丝绸厂和苏州丝绸厂,这是两家国营工厂,分别由财政署和少府出资筹建,近期织机规模三百架,远期规模达到一千架,有东南早已成熟的桑蚕养殖基础支撑,建成之后每年可以织造丝绸至少十五万匹,就此一项就会把大秦眼下的丝绸产量提高近两倍。

眼下大秦虽然桑蚕养殖规模很大,纺织规模也很大,但都是以家庭为单位,还没有任何一家规模化的工厂,而且因为纺织工艺的限制,一个熟练的织女一年也不过三五匹的产量,但只要把眼下发明出来的织机简单改进一下就可以适用于丝绸纺织,一台纺织机就算一日织成一匹,那么一年的产量就相当于一百个家庭的纺织规模,而一千台织机就相当于十万户的织造规模,这几乎是整个大秦桑蚕养殖户的数量,而这其中大半都只养蚕卖蚕茧生丝,还有小半家庭纺纱,约莫只有三分之一家庭有熟练的织工进行丝绸生产,从工艺到技术都严重限制了丝绸产业的发展。

其实眼下桑蚕养殖规模比较大的并不是长江流域,而是齐鲁等地,在战国七雄当中,对丝绸产业和商业最注重的是齐国,因此齐国桑蚕养殖也是规模最大的,而且对于桑蚕养殖和纺织管理有非常严格的法令。

首先是农户四周必须种植桑叶,其他的树一律都不许种,家家户户都如此。

第二是对精通养蚕防病治病的人予以重赏,赏黄金一斤,每个月还有八石粮食。

第三,养蚕用的蚕匾和器物损坏缺乏,官府贷款予以支持。

第四,为了保证技艺的发展和传承,确定士农工商四民分业定居,手工业为官府管理,养蚕缫丝纺织都是固定工种,而且子承父业得到官府的认同。

正是在这些严格的管理和支持之下,齐国的桑蚕养殖得到了极大的发展,而且依靠丝绸和盐这两项产业,齐国成为了战国七雄之中最富的国家。

秦国统一六国之后继承了齐国在桑蚕养殖方面的许多管理方法,齐鲁等地依旧还是大秦眼下桑蚕业最发达的地区,但东南诸郡这几年发展的也很快,因为南方河流湖泊多,无论气候还是水土更加适合桑蚕的养殖,而且大秦专门为了桑蚕产业制定了更加严苛的法令。

睡虎地秦简有记载:或盗采人桑叶,脏不盈钱,何论?赀繇三旬。

解释下就是偷别人的桑叶不足一钱怎么处置?最后会被判罚徭役三个月。

这个惩罚相当卧槽,由此也看得出来秦律的确是严苛的有些过分,李斯这群秉持朝堂的法家门徒心中对于普通民众丝毫没有任何的仁慈和怜悯。

后世苏杭一带就是整个中国丝织产业的重心,而且鉴于长江和太湖流域日渐发达的桑蚕养殖和丝绸产业,这次陈旭决定把两家国营工厂分别放在苏州和杭州,以长江和浙江的便利交通辐射整个东南诸郡,同时也想以此带动整个东南经济的发展。

而且为了支持民间经济的发展,陈旭要求科学院加快纺纱机的进一步研究,对织布机进行小型化改良,尽快做出家庭版的纺织机,让那些靠养蚕织绸为生的农民不至于被大规模的工厂冲击的失去了生计。

陈旭之所以要快速的开设两个大型的国营工厂的目的有两个。

一是目前整个大秦除开少府在皇宫的织造署之外民间没有任何一家类似的纺织厂存在,所有的布匹丝绸全都是以家庭为单位生产出来的,陈旭要用这两家大规模的工厂让天下的商人学会如何开设织布厂,而且了解这种大规模工厂的管理运营方法以及好处。

二就是眼下随着西域征服之后,丝绸的销量完全供不应求,来自于西域诸国的商人最喜欢的就是丝绸和玻璃瓷器,特别是丝绸,重量轻价值高运输方便,一匹大秦的丝绸运到西域之后转手倒卖给大宛和大夏的商人,获利至少五倍至十倍,而且全都是用黄金交易,其他的都不认账,因为这么精美的丝织品莫说西方那些国家的人没见过,听闻的也非常少,战国至秦汉初期,正是东西方开始有了解和往来的开始,大秦的名声随着匈奴和月氏等部落不断的向西方传播,但也仅仅只是传播而已,如果不是陈旭出现,那么西方真正了解中原,还要拖到百年之后的张骞出使西域。